在应对变革中,帮助寻找到新发展路径!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边疆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索


编者按: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重塑乡村新文化,重建乡村民众精神家园是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是乡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建设现代文明乡村需要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文化。推进乡村建设,需要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新发展阶段,如何以全新的视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刊发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刘年艳的专题报告,希望大家有所启发。并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边疆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索

——阿勒泰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考察报告

刘年艳

一、发展方位

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鲜明的发展主题是,全面迈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快演进,影响与推进全球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的巨大变革。智能化对全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前所未有,加快重构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生存方式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这个新时代,扭住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建立中国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塑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已经进入全面建设乡村的新阶段。推进乡村建设,需要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建设阶段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个新发展阶段,建设美丽文明富裕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党在乡村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组织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与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建立起坚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物质基础;需要进一步组织与带领广大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群众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乡村民众现代思想观念,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对建设现代性文明乡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乡村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也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重任。乡村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重塑乡村精神,建立现代文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润疆是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按照“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基本要求,统筹部署文化润疆各项工作,是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必然要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文化润疆工程的实现路径,而且,是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进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战略性意义。

阿勒泰乡村文化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文化润疆工程是党和国家治疆方略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润疆工程的战略性需要。阿勒泰各级党政部门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发展乡村的重要抓手,积累了好的经验,创造了好的条件,为乡村文化振兴积累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广大农牧民相信党,对美好文明富裕和谐现代生活的向往非常迫切。阿勒泰是多民族聚居区,在中华大家庭里面,其文化形态呈现民族多样化特征。丰厚的原生态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提供原料与素材。阿勒泰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重要力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阿勒泰的基石。

阿勒泰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内外信息交流与文化交融成为常态。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区域分布不平衡,流动性加大,现代与传统、农耕与游牧多种生活方式并存。阿勒泰是多民族居住区,宗教信仰多元化。与其他地区或者城市相比,乡村发展水平与现代文明程度需要提高,新型乡村文化形态需要构建,乡村文化载体需要创建,乡村文化供给需要丰富,乡村文化振兴机制需要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专业人才短缺也影响乡村文化振兴。这些因素,必将成为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主要特点

(一)形态多元

阿勒泰乡村文化呈现三种主要的发展样态。一是“原装式”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阿勒泰大部分传统村落原有的村貌得到保护,民族化的风俗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传承。传统民族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村镇的重新规划、修旧如旧,在保护古村落底色的基础上激发旅游成色,突显“原装式”的文化特色。二是交融态文化。近些年来,随着阿勒泰全方面开放,冰雪文化产业及自然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新疆内外文化相互影响,阿勒泰乡村文化也在加快向时代化转型。除此之外,阿勒泰乡村文化还表现为中华一家亲文化、戍边文化、垦荒文化等多样文化竞相发展的态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由此,呈现现代与传统,中华民族大家庭融合发展的多形态特征。阿勒泰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区,有着悠久的爱国戍边史,户儿家大院民族交流融合的代际传承,北屯十师对兵团精神的诠释,在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基因。三是发展态文化。阿勒泰乡村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结合。比如,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的结合,村庄社区多民族聚居交往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产业创新的结合。开放促进文化融合发展,推进民族文化元素传承与创新。在阿勒泰,冰雪文化产业,民族传统娱乐活动文化服务产业,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产业,特色村镇建设中无处不体现文化融合发展的印迹。在推进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品牌设计与产品创新,也展现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多元文化元素结合的成果。

(二)功能多元

一是共同治理。在阿勒泰,传统民族性的村落民众的聚集与和谐共居生活是通过共同的信仰、生活习惯、民族习俗及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来维系的。与此同时,由于多民族的聚集,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融合,新型文化形态为村落社区民众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规范着乡村社会群体的行为,塑造人群的人格,推动乡村社区社会群体形成共同价值观与群体心理。二是精神文化体验。哈萨克族达斯坦、姑娘追、古老毛皮滑雪板、宝玉石岩彩画与多样的民族节庆活动相结合,表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审美价值,建构了瑰丽的非遗宝库,也为当地村民提供着丰润的精神滋养。民众参与体验、启迪心灵、启发慧智。三是乡村灵魂主导。在阿勒泰,每个村庄,无论建筑风格或者生活习俗,各具特色。图瓦族人的木屋,哈萨克牧民毡房无不反映与折射出本民族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由自然条件特色与民族习俗特征结合形成的特色村庄,反映出各民族民众共同的生活写照,形成了鲜明的乡村个性。乡村民众共同的习俗逐步塑造成为乡村民众的精神家园。四是产业资源配置。在阿勒泰,乡村文化的产业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然资源+传统娱乐文化的产业化。比如,阿勒泰的冰雪产业是冰雪资源与当地民众冰雪生活方式产业化的完美结合。其二,开发文化形态的产品,创建文化产业。比如,姑娘追、古老毛皮滑雪板、冬不拉等等文化形式,适应旅游人群的需要,组建民众乐队、制造文化产品,实现文化时代化的产业化。阿勒泰围绕“人类滑雪起源地”这一金字招牌,深度挖掘冰雪文化,依托文旅体融合的形式,推动将军山、吉克普林、野卡峡等冰雪旅游小镇组团建设,汇聚特色风光与民俗体验,使文化产业资源要素充分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其三,地方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都贴上“阿勒泰”标签。“阿勒泰”品牌公共化,推动阿勒泰产业的向外拓展。阿勒泰公共品牌正在创造体现原产地文化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企业、产品可信度,以特色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公共品牌效能逐步扩大。

(三)路径多元

阿勒泰地区乡村文化演进与发展主要有三条主要的发展路径:一是外部楔钳入。在村庄的改造过程中,通过引进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将一个村庄建设成一个完整的以外来文化元素为特征的特色村庄。从此,完全改变原有村民的生活方式。二是交流融合。阿勒泰乡村文化交流融合有三种主要形式:首先是本土区域交流代际传递。本土多民族的长期交往,相互借鉴吸收生活元素,彼此改变,形成了一个地方独特的村庄与民众的生活习俗。其次,内外交流。新疆哈巴河县梁漱溟乡建中心,与当地六家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举办“我去新疆找朋友”公益研学活动。暑假期间,若干个疆外家庭深入民族村落,交互体验哈萨克刺绣、冬不拉弹唱、参观骆驼养殖、猎鹰表演等,住在村民家里,原汁原味体验游牧文化。内外交流还表现为产业发展推动人员交流,乡村特色旅游促进内外交流,从而影响与改变本土民众的生活习惯。三是内部转型。在阿勒泰,一个区域一个村庄,由于外来人员的增多,新型产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变化、人群流动、人员规律性迁徙等等在加快,新型产业的发展及外来新文化传播的影响,传统村落内部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形式转型加快,以不断适应变化的新时代。

(四)载体多元

阿勒泰乡村文化承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活动。有民众自发性的活动,不同程度展现乡村文化特色。也有地方党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来塑造乡村新文化。二是节庆。由于阿勒泰是多民族聚集区,各种节庆活动非常丰富,也很普遍。每个民族风俗不同,不同民族有各自的节庆活动,多样化民族节庆,共同丰富社区民众生活。三是村镇。阿勒泰乡村村庄是各具特色的。每个民族生活习俗与自然环境适应性长期协调发展而形成地方独特村庄风貌。四是民众生活场境。每逢节庆,各民族民众以各种方式或者举办多样的仪式,载歌载舞,吃肉喝酒,走亲访友欢度节日。展现出各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是阿勒泰的一张亮丽名片,本土作家李娟的“羊道”三部曲描绘了牧民在夏牧场、春秋牧场、冬牧场轮牧的场景,千里牧道牛羊转场成为动人心魄的文化景观。福海县每年举办“百万阿勒泰大尾羊大转场”文化旅游节,展出大尾羊冬羔评选、姑娘追表演、毡房制作技艺等,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和艺术家前来“沉浸式”体验,以此打造了沙尔布拉克转场小镇,并带动餐饮、民宿、摄影基地、自驾营地、游牧体验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乡村特色产业。阿勒泰民众利用当地自然与文化资源创办多样化的乡村特色产业,既富了农牧民,又传播了乡村文化。现代冰雪产业、现代农牧业及现代乡村特色产业的创办,正在改变阿勒泰民众的交往方式与民族习惯,成为文化转型的现代化重要载体。六是文化团体。阿勒泰近年来有意识地挖掘哈萨克族民歌歌手、农民画作家,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组建8人的文化文艺代表团赴蒙古参加阿依特斯国际歌曲大赛,提升本土文化影响力。推出33人参加国家级非遗项目哈萨克族达斯坦传人培训班,古老毛皮滑雪板、蒙古族呼麦、哈萨克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后继有人,使延绵不断的文化能人大展其才,担负起保护、传承、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这构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另一维度。

(五)供给多元

一是党政主导。各村庄建立设施功能完备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组织群众开展各项娱乐文体活动,宣传党的治疆方略与“三农”政策。农家书屋的利用率较高,定期更换的“东风工程”书目、农技参考、保健类书籍在村民中广泛传阅。广大农牧民对主流文化普遍自信、广泛认同。阿勒泰地区所有乡镇下辖的所有村庄,每周一早晨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工作队、村干部、农民党员之外,各家各户都出一名代表参加,并轮流作“国旗下宣讲”。广大村民爱国爱党热情高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二是社会群体影响。阿勒泰地区福海、富蕴、青河各县都组建了“民间冬不拉小分队”,每支分队有3-5名成员,他们深入冬夏牧场、田间地头,用汉语和哈萨克语搭配弹唱,既宣讲政策、也娱乐生活,深受群众欢迎。各村的文化活动室往常也普遍热闹,除了由驻村工作队成员组建的地区歌舞团,民间自发的扇子舞、黑走马、歌手比赛等文体活动层出不穷。各村民众有组织的参与,体验式的丰富的文体活动,为村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给养。三是现代传播。在阿勒泰乡村,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阵地。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对民众的影响力在加大。网络传播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已经成为文化供给的重要渠道。农牧民手机多种文字版本的交替使用,一方面,极大方便民众生活,同时,也向各级部门管控乡村主体文化传播渠道的能力提出新要求。

三、创造与发展新形态

(一)构筑意识形态文化

文化的灵魂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元化的文化。把构筑坚定的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创造与发展乡村新文化形态,需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牧民。不断强化广大农牧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结合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

(二)发展共同体文化

塑造共同体文化的关键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推进中华民族精神一元化发展,塑造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认同。共同体文化的塑造,以多民族共生,多民族文化表现个性化及共同的历史认同为基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形成共同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各个民族在语言、宗教、服饰、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展示丰富性和独特性,形成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交流、共存的生存方式,由此形成一个多元而和谐的乡村社会。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是推进文化认同。其基本要求是,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文化为总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党的“三农”理论与政策,认同中华大家庭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三)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包含着情感、价值观、行为三重认同维度。第一,做好情感认同。塑造“家文化”。开展“家风、家训、家规”比比看活动。中华民族是一家,“大家是灵魂,小家是基础”。各民族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在文化上取长补短,在婚姻上互相通婚,融合血脉,包容互促,使得“家文化”不再囿于一家、一族之风。第二,做好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体现着中华民族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具有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功能。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广大农牧民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第三,做好行为认同。“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发展现代性乡村文化

现代性乡村文化是现代乡村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构成现代文明的精神内容。现代文明的特征是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由生态文明的制度与文化、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共同体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来构成。发展新疆阿勒泰现代性新乡村文化,需要传播现代文明精神,践行生态文明的生活,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念。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坚决革除邻里不和、家庭不睦、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的陈规恶习。大力弘扬社会和谐、凝聚人心、家庭和睦、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积极的生态文明风俗习惯。

(五)培育时代性乡村文化

当代,乡村民众社会生活向新时代化转型正在加快。要适应全球化、智能化、市场化、人本化、区域化、大数据化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构建新型时代化的新生活。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历史性转型是中华民族乡村发展的千年变局。新农民化、新农业化、新农村化、新区域化发展新格局正在呈现。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乡村产业,传统社会性农民向现代产业型农民转型,传统村庄向现代乡村社区发展正在加速。培育时代性乡村文化就是要塑造反映时代与服务时代发展的乡村新文化。加快培育市场经济、科技致富、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自觉抵制赌博、迷信、铺张、薄养等不良风俗对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六)建设特色村镇文化

特色村镇文化建设分三个层面:首先,建设特色村镇。要设计建设好特色村镇。以各地特色的、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为主基调,结合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元素,反映时代需要,促进民族和谐。其次,建设文明村镇。推进特色村镇民众精神家园建设。铸就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家园。尊重各民族信仰,建立美丽文明和谐富裕的新村镇。精神文化建设,要以本土的名人、历史典故、精神、艺术、风俗为题材进行创作,树立各自的学习榜样,继承发扬各自的特色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精神风貌,禁止一味崇尚西方文化或城市流行文化,忘了本源。第三,建设美丽村镇。推进特色村镇“建筑美、心灵美、环境美、行为美”建设。依据民族特点,做好乡村的民居建筑、乡村规划布局,体现各地的传统风貌。塑造邻里守望、互帮互助、敬老爱幼、家庭和睦的良好乡风、村风、民风和家风。

(七)打造产业形态文化

创新产业的文化形态主要有三条主要路径:一是产业的文化化形成的文化形态。利用阿勒泰特色自然资源创办具有阿勒泰特色的乡村产业。如特色冰雪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农牧业。二是文化的产业化形成的文化形态。阿勒泰因“人间净土喀纳斯”、“人类滑雪起源地”广为人知,结合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游牧习俗、冰雪文化等,打造冬夏皆宜的文旅产业。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依托传统村落景观,开发出图瓦人木构建筑群,形成别具一格的乡村民宿。展现着本土民族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结合的文化形态。三是公共性质文化。阿勒泰、可可托海公共品牌的传播,不仅促进阿勒泰产业集群式发展,也促进阿勒泰文化特色的向外传播。

四、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疆方略”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基本要求与新阶段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文化为抓手,发展与构建阿勒泰乡村新文化形态,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促发展的使命任务,从乡村文化发展供给侧创新、需求侧创新及新机制创新上着力,实现新时代的乡村文化的新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阿勒泰铸就乡村文化根基,为边疆乡村文化创新提供样板。

(二)总体要求

阿勒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的总体要求是,结合“治疆方略”的总体要求,对标、对表、对用乡村振兴总体战略,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新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创造与发展阿勒泰乡村文化新形态,制定战略目标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寻找制约发展的短板和延展价值的长板,创新发展内容,筹划发展措施,经过3-5年不懈努力,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特色的阿勒泰新乡村的文化。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方面面,为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证。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发展和安全、传承与创新。统筹理论与舆论、文化与文明、网上与网下。统筹尊重民族习惯与塑造中华民族大家庭。统筹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坚持人民至上。以农牧民为中心,尊重农牧民文化主体地位,保障农牧民文化权益,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鼓励农牧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不断满足农牧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四是坚持文化发展规律。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发展全过程,优化乡村文化发展生态,转变乡村文化发展方式,重构乡村文化发展格局,明确发展方向与时代要求,创造多元文化发展新形态。 

(四)目标任务

阿勒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是,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具有阿勒泰特色的乡村新文化。阿勒泰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目标任务制定,实行战略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主要依据以下条件:从乡村文化内容上看,乡村文化振兴的着力点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塑造乡村灵魂,培育乡村个性,培育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建设者,推动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的结合、乡村文化与乡村风貌的结合,使乡村进步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底座支撑。从阿勒泰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来看,要构建立起与“文化润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要求相适应的乡村新文化。推进意识形态文化、共同体文化、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乡村产业文化及特色村镇文化等新文化形态的建设。从乡村文化表现来看,推动三个层面的文化体系建设。一是农(牧)民文化。体现的是农牧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主要包涵治理文化的构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塑造,共同体一家亲文化价值观念的凝练三个方面。二是农(牧)业文化。农(牧)业文化是农(牧)民文化与农牧业生产相结合,在农牧业发展中的外在表现,是农牧民文化的产业形态。三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农牧民文化的外化形式,是农牧民文化的乡村社区文化形态。表现为,乡村社区文化治理构成的农牧民文化,乡村风貌所表现的乡村文化,“乡村性格”所寓意的村落文化。一个村庄农牧民性格与处事方式的集中反映,是自然条件、文化交流、宗族成份及村庄区位特征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乡村精神”。阿勒泰乡村文化振兴路经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用3-5年左右的时间,构建起乡村文化新形态发展的初步框架。不断完善乡村文化振兴路经,不断拓展与增强乡村振兴路径的功能,创新新乡村文化形成机制,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阿勒泰新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供给侧创新有成效。逐步优化乡村文化振兴外部环境。依据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现代文化产品的供给。构建乡村文化传播主渠道。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播载体,引领与促进乡村新文化建设。2.需求侧创新进展。针对农牧民聚集特点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建立乡村文化工作机制。务实做好文化润村工作,建立新时代“乡村宣传+现代传播+文体润村”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有效服务农牧民生产生活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阿勒泰新乡村文化建设目标。3.机制创新有保障。阿勒泰乡村加快发展,人员结构、家庭结构及人们生活方式加快变革,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文化传播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现代传播体系,为构建有效的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提供保障。

(五)做好文化振兴效果评价

1.文化认同程度。乡村民众对现代主流文化普遍自信与广泛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与共同体意识增强。村民的爱国爱党热情高涨,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广大农牧民真实感受到国家和党对农牧民的关怀,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疆阿勒泰”。2.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现代文化产品丰富多样,农牧民积极参与充分体验。服务渠道多样,党政服务、民间服务与社会服务形成一个整体。服务载体多元。党政主渠道不断强化,社会渠道不断补充。3.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实现产业化,提升本土文化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后继有人,使延绵不断的文化能人大展其才,担负起保护、传承、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4.乡村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有成效。丰沛的文化资源能够形成繁荣的文化产业,实实在在地惠及民众。结合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游牧习俗、冰雪文化等,打造冬夏皆宜的文旅产业。形成资源繁荣产业、惠及民众的现代文化发展态势。5.特色村镇突显个性成为农牧民中华大家庭精神家园的重要场境。与富蕴可可托海、布尔津吉克普林围绕冰雪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建造滑雪度假区及配套的特色小镇功能不断完善,建设特色村庄,带动农牧民向特色村镇聚集,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农户增收,通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成效明显。6.现代传播体系传播渠道服务有效。主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智能传播与大数据舆情管理能力提升,现有功能拓展。硬件条件建设不断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现代传播影响力及其功能不断加强。

五、推进供给侧创新

(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传播体系

阿勒泰地区地广人稀又是多民族聚集区,农耕、农牧、旅游多业态并存,文化传播的路径创新要结合商业活动、人口迁移、农牧民文化水平及汉语教育来实现。首先,掌握领导权。正确处理党政主传播与社会传播的关系。党政部门及基层党的组织要加强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管控。对非组织性的活动要严格监管。对群众性文化活动要采取备案管理。其次,掌握主动权。预研判社会热点与社会关切,围绕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传播矩阵,做到引导传播、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深入人心。第三,掌握主阵地。实现现实与虚拟,硬件与软件有机结合。村镇要建立硬件设施,周边民众可视可感。区域要管理好现代智能与网络信息服务内容与传播方式。拓展改造现有图书室、放电影等传统文化传播渠道的现代功能,推进现有服务功能现代化,提升现代文化传播能力。第四,掌握主活动。各级党政部门及党的村级组织,要成为乡村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针对常规与临时、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来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制定管理办法,使活动真正成为现代主流文化的传播载体。

(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乡村

遴选优秀文化进乡村的内容,要把握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意识形态文化、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塑造;二是有利于建设乡村现代文明与建设时代性的乡村新文化;三是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三个层面入手组织优秀文化进乡村。一是铸就乡村民众核心价值观。强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塑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二是注重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的铸造。宣讲与垂范“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三是推进农耕文明及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与传统农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结合,加快推进农牧地区的乡村现代化。内涵于中华先进优秀文化,外化于民族特色。让乡村居民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乡村的抓手是中华民族家文化的塑造。实现中华家文化的建设,需要与民族家庭文化相结合,与产业形态文化、特色村镇文化建设相结合。

(三)现代优秀文化产品进乡村

选择现代优秀文化产品,要有利于现代文明乡村建设,反映新时代的文化成果,贴近农牧民生活,满足农牧民精神文化需要。做到与农牧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要求相适应。比如,要选择一些满足农牧民现代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选择满足农牧民健康保健与良好生活方式需要的产品;选择满足农牧民了解和国家现行政策需要的产品;选择满足农牧民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生活礼仪需要的产品;选择满足农牧民教育育人需求的产品等等。优秀文化产品进村,要有硬件与软件平台。要创新进村形式,比如举办培训班,创办农牧民歌舞小队、生产突击队、阿勒泰农牧民文艺调演等形式,以活动的方式,激发农牧民对现代文化的内需动力。让农牧民近距离领略文艺作品的无限魅力,分享现代文化建设的成果。

六、推进需求侧创新

(一)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认知转变。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转变传统认知。从片面重经济、轻文化,重产业振兴、轻文化振兴,转变到自觉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与发挥在乡村现代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二是视野转变。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把握阿勒泰乡村文化走向与发挥新时代乡村文化使命,需要拓宽视野认清新时代。当今时代主题是,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保持发展定力,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方向,做好阿勒泰乡村文化振兴。三是措施转变。措施转变取决于乡村文化主体及其环境的变化。做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我们准确的把握,深入真切的体验与了解乡村文化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文化主体变化规律及其乡村文化消费特点,需要了解乡村文化传播的渠道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加快创造新工具、采取新手段、开辟新渠道、评估新影响,以适应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供给体系的新变化。

(二)推进文化价值认同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推进意识形态文化认同。在农牧民地区民众中,强化塑造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的意识。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三农”理论与政策、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脑入心。三是认同中华大家庭优秀伦理价值。传承与践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进村入户,代代相传。

(三)组织开展农牧民文体活动

把文体活动作为农牧民“学文化、养精神、塑品行”,体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文化,满足现代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形式。一是组建村级农牧民文艺团体。二是组织开展城乡村际文艺比赛。举办农牧民创办的文化艺术节、诗歌故事会、剧团演出、书画摄影创作展等。三是组织开展农牧民优秀文艺节目调演。四是建立农牧民主体,基层文联、作协、群艺馆、文化馆(站)指导机制。五是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评选“农牧民文艺专家”。六是开展农牧民体育活动。提升阿勒泰地区农牧民传统民俗活动水平,发挥群众性特点,组织开展具有不同特点与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

(四)实施文化润村

一是综合推进“五位一体”乡村新文化建设。培育精神价值文化、建设乡村风貌文化、推进乡村精神家园建设、推进文化治理、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二是构建文化润村机制。明确农牧民是文化润村工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三是创新传统渠道功能,推进内容的时代化创新,不断开辟乡村文化传播的新渠道。四是结合当代智能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做好数字传播。五是推进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进村入户,现代文化成果输入乡村。六是做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支撑。创建新型集体经济产业形态,在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再服务农牧民,在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经营服务中,实现再教育农牧民。

七、创新发展机制

(一)正面宣传与现代传播相结合

加强正面宣传,突出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向农牧民群众的宣传。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展现新疆和阿勒泰开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气象,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新疆和阿勒泰故事,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不实舆论、负面舆论、有害言论。要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政策举措,坚持兵地一盘棋,在反恐维稳、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干部人才等方面加大融合力度,加快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分析与研究农牧区社区社会热点,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构建起现代传播影响文化主流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二)专业性与群众性结合

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党委宣传文化委员。鼓励和扶持群众性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和基层宣讲员、各类文化人才、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设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基层文化设施和文物管理人员。

(三)传统保护与当代传承相结合

保护与传承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农牧民主体性地位。农牧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及现代文化的载体。乡村文化的传承应该依据农牧民对文化的效用价值来决定。二是把握文化传承的发展维度。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超越当代个体的文化需要,将乡村文化元素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拷量其价值,使传承的成果及其成效具有超越当代,跨越历史的价值地位。三是推进乡村开放与乡村文化全方面交流。引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内容,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中创造各民族特色的新时代的新文化。

(四)文化振兴与文化赋能相结合

一是推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乡村文化元素与乡村产业资源相结合,创新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文化元素的品牌化,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二是文化支撑乡村发展。乡村文化的多功能性特征,不仅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庄建筑、村风村貌,不仅展现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同时,也表现当代特色的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乡村新文化,塑造起新时代的乡村农牧民共有精神家园。三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改善农牧民现代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乡村文化体验,满足民众现代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农牧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力量,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宜居家园。

八、加强党的领导

(一)党建促文化认同

乡村文化振兴要与村级党的组织建设相结合,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组织体系和工作力量要直达村落村组。充实基层一线力量,党员带头并直接参与农牧民文化活动与村庄文化建设事业。探索与创新村党支部积极开展组织农牧民文化活动的具体方式。主动作为,推进农民定期活动标准化管理。

(二)党建促文化赋能

首先,创建品牌化的特色乡村产业。以“阿勒泰”为公共品牌的品牌体系,促进阿勒泰区域特色现代农牧业、现代冰雪产业、现代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帮助村级党支部积极参与“一县一业、一乡特、一村一品”工作,推进“一村一品”品牌化。其次,各村镇要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党支部+新型集体经济+社会资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带领农牧民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发挥乡村文化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助力民众生活和谐,乡村长治久安。

(三)党建促文化润村

首先,党员活动与农牧民教育相结合。新时代农牧民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社会思潮,突出集体观念,弘扬勤劳致富,崇尚传统美德,力行勤俭节约,凝聚乡村社会共识、规范农牧民道德情操。其次,在农牧民群众文化的组织参与者中,大力培育与发展农牧民新党员。将村级优秀的文体活动骨干特别是年轻人吸收到党的组织里面。第三,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评比表彰党员文明家庭模范、文明生活模范、文体先进工作者。四是党支部要组织管好乡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加强乡村两委强化监督和教化作用。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

 

来源: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Copyright © 2024 www.jqrir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97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