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变革中,帮助寻找到新发展路径!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把握好新时期数字乡村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刘年艳  庞静泊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相继出台与实施,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已取得初步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需要。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发展方向,更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实现数字乡村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握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数字乡村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这条主线,着力夯实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努力壮大新型集体经济,铺就新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全力推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稳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众基础。由此,构筑起未来乡村发展的三大基石。数字乡村要成为推动传统农民主体向“新农人”主体转型、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社区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助力“新农人”、新乡村产业、新乡村社区成为未来新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树立四个思维。一是对象思维。明确数字乡村服务对象是,各级党政部门、新集体经济组织及新型经营主体、广大村民和新农人、社会力量等,数字乡村的功能设置就是要针对这些主体在乡村发展中的需要,打造一体化的数字乡村运营服务平台。二是产品思维。跳出解决方案思维定式或项目建设思维模式。面向乡村各类主体,研究具体需求,通过共性分析,将分析成果转变成功能项目,由功能项目发展为服务产品。三是全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全域数字乡村建设要以县域为着力点,以县域数字化功能创新带动乡村数字化升级,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数字乡村技术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培育区域新经济增长点。四是可持续发展思维。将孵化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与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有机结合,探索“产品创新+推广应用+运营服务”发展模式,创新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功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构建“乡村智慧大脑”。以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为平台,汇聚自然资源、乡村产业、乡村社会、民众生活等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建模,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资产,为实现农业智能、乡村智治、农民智富提供决策依据。“乡村智慧大脑”将为各类乡村数字化项目及数字化服务提供底层技术支撑,成为区域发展的数字乡村中枢平台。结合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每个阶段每个区域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做好信息收集与存贮,实现综合性、动态性、系统性数据采集,形成标准化、一体化的乡村数据资源池和专题数据库,自动链接乡村多元主体,提供综合性决策服务。另一方面,创新数据开发与集成应用,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挖掘乡村信息资源,开发各类数据产品和应用程序,使数字乡村技术综合集成创新成为未来新乡村的智力支撑。

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一是围绕乡村治理数字化,搭建乡村振兴工作服务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梳理乡村振兴工作整体流程,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开展调研、规划、立项、建设、运营、监管等工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运营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村庄特点,构建起乡村评估指标体系与量化标准。平台将规范现状调研、指标计算、诊断评估及专家建议,为各级政府部门明确村庄发展目标、寻找发展短板、破解发展路径、制定实施方案提供技术手段。乡村振兴工作服务平台面向农村基层提供返贫监测、平安乡村、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村务等功能性程序,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效率,提高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保障水平,以智治为抓手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设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二是围绕乡村产业数字化,搭建新型集体经济创新运营与新经营主体服务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规范村经营主体、摸清农村资产、监管项目投资、计算经营收益,激发农村资产价值潜力,提升集体经济管理效能、实现集体收益合理再分配。以数字化手段监管资金投资、建立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的审核机制。细化项目运营,实现集体项目精细化管理;优化收益分配,实现新集体经济的公益金、公积金、民众分红及股权的自动化分配。面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提供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数字供销、数字普惠金融、农产品溯源、智慧园区等先进产能,助力产业升级。打造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的数字供销服务系统,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社会化服务。构建乡村产业融合交易市场,实现智能匹配、智能推荐乡村产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最优组合,推动三产融合。构建智慧种植管理体系,监测预警作物生长环境、规划农事智能管理、精准量测农田动态,提升农业精细管理水平。三是围绕民众生活服务数字化,搭建智慧乡村民众生活服务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数字服务孵化“新农人”,及时动态智能服务乡村民众日常生产生活。推动村务智能化管理,进一步夯实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共体业务、服务、管理、信息共通与智能分配,促使县级医院优质医疗服务向农村延伸,与民众共享。提升基层疫情网格治理、流调、资源管理、多点触发预警能力。构建庄稼医院综合服务平台,解决农民新疑难无处问、新农业知识无处学等问题。提供专业化种植咨询、病虫害防治及问诊、农事培训、知识阅览等配套服务。使数字乡村成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做好建设示范。一要做好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推动数据共享,建设省、市、县级统一的大数据中心,破除数据孤岛。大数据中心对接各县具体需求,提供创新性规划设计和咨询服务,打造省级总揽、市级统筹、县级协调、社会力量与乡村资源协同推进的建设运营机制。推动资源配置创新,在界定“新基建”公共性的基础上,划定数字乡村要素的功能范围,区分数字乡村技术不同层级的功能属性,创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机制。政府要做好整体设计,系统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出台激励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资源进入乡村,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强化项目运营,组建数字乡村建设专班,搭建“技术人员+咨询专家+地方政府+产业经营主体”多元衔接机制,制定平台建设与个性需求相结合的数字乡村创新方案,促使项目单位做好覆盖前期建设、中期运营、后期维护的全链条服务。二要做好现代乡村新型产业创新的示范。首先,创建数字化现代农业产业。针对供应链数字化脱节的问题,突出数据采集与产品销售的强关联性,搭建全产业链生态场景,打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融合,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突出数字技术对现代农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打造产业运营一张图,融合资源、经营、治理、服务,四位一体展现园区的运营情况。引进专业知识、专家经验,引出特色农产品,全方位支撑产业园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打造数字乡村技术产业化集群。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数字技术面向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应用创新。创新推广机制,加快推进面向数字乡村市场的技术与产品创新。创建数字乡村技术聚集平台,为数字乡村技术应用场景提供市场空间。围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注重数字乡村服务产业的培育,以数字技术为媒介,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需求为动力,创建数字乡村服务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创新,面向新时代新需求,推动传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创建起智能化现代乡村产业。推动农业与乡村功能多元化创新,区分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乡村需求特征,在新产业孵化中完成新产品供给。三要做好区域融合一体化示范。摒弃数字盆景思维、数字二元结构、数字流程陷阱,真正树立全域数字乡村发展理念,以数字技术引领乡村建设。构建全域数字乡村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数字化领导体制,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全域数字乡村系统功能,厘清基础层与应用层各自的功能要求。拟定全域数字乡村建设方案,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新领域,在示范与推广中完善建设方案。采取全域智慧大脑+N发展模式。实现数字乡村技术与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政府与新经营主体、新产业与新业态相结合,使数字乡村真正成为培育区域新经济增长点、推动未来新乡村发展的强大力量。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庞静泊/农业农村部助理研究员。

来源: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Copyright © 2024 www.jqrir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97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