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乡村振兴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刘年艳
一、把握战略任务
(一)实现发展有机衔接
首先,确定重点领域。一是制度完善与创新。在巩固乡村振兴阶段性振兴成果的基础上,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成果。二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链接,促进农民在创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分享产业价值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不同阶段发展过程中的有机衔接。四是做好乡村建设的对标工作,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布局好乡村振兴第二阶段的战略任务。
其次,强化发展带动。一是把发展与壮大“新农人”队伍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二是把不断实现农民利益增长作为发展的动力。三是把乡村特色产业与创办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的载体。四是把广大农民获得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为发展的目的。在发展区域性乡村特色产业过程中,以产业作依托,建立平等、互利、共享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链接机制,引导农民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确保农民创业就业,利益可持续性增长。
第三,做好政策创新。面向乡村主体与社会资源,把政策创新的重点放在调动乡村主体积极性,激发乡村活动,培育乡村发展优势,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乡村建设。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这条主线,着力夯实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努力壮大新型集体经济,铺就新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全力推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稳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众基础。推动传统农民主体向“新农人”主体转型、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社区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助力“新农人”、新乡村产业、新乡村社区发展。
(二)推进“三个全面”加快实现
首先,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把握农民全面发展需要厘清农民全面发展内涵、条件、手段和途径。首先,农民全面发展不仅是单一农民的全面发展,也是乡村民众集体的全面发展。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内容来看,包含农民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包含农民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方面的才能及其创造;包含在未来乡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个性自由发展和如愿从事各种有益的乡村建设实践活动。其次,农民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政治上享有民主与自由权利;文化上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体验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上享有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充分就业、社会安全上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与优良的社会服务。第三,实现农民全面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在乡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教育农民,实现按劳分配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功能,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开辟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道路。
其次,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衡量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准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其一,理清农民群体行为的公共表现,把握农民群体公共关系的时代特征。从反映时代,融入时代的浓度与广度中把握其价值。其二,从乡村发展的维度去把握其进步的广度。乡村不断优化可持续的发展是决定乡村全面进步的内核。也就是说,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乡村民众的和谐生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决定着乡村全面进步的力度。其三,从乡村社会现有存在的物质、精神形态的资源状况及条件出发,把握乡村全面进步的强度。乡村社会资源发展是农民全面发展重要促进力量。推动乡村全面进步,需要发挥乡村经济的社区有效治理与公共资源积累功能,促进生产与自然,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促进乡村社会良性发展。
第三,实现农业的全面升级。创建现代农业需要清楚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传统农业升级的目标是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转型的方向。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形态,是农业文明由传统的小农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型的具体路径,是人们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现代方式,突出强调农业装备及其智能化是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动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来组织生产与经营,极大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乡村经济将以创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内容,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主体推动力量。
创建现代农业需要把握以下方面:一要从形态、业态、地位、功能、发展等方面把握现代农业主要特征。现代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与时代性的成果,具有可持续性、食品安全与生态友好、多功能与产业融合、优质安全食品与生态友好、高效、现代科技武装、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征。二要充分考虑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性。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产业链不同价值链,不同类别,不同产业发展与衔接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充分性与不均衡性。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农民政策的制定与个性化实施的影响因素。三要把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作为创建现代农业的战略重点。努力打造农业的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四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创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融合化、区域化、循环化、智能化。五要在乡村振兴中创建现代农业。以农业现代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与夯实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通过调结构补短板,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均衡发展等政策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实现。
(三)实现“五大振兴”
推动产业振兴。以融合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配置乡村新型产业资源,面向社会新需求,推进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突出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创新乡村特色新型产业,形成满足现代市场需求,促进农民收益可持续性增长的乡村产业集群。
推动人才振兴。培育“新农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乡村人才振兴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农村现有人才队伍的提升及作用的发挥上,构建起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社会治理的综合性的人才体系。
推动文化振兴。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总抓手,以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总要求,塑造乡村发展灵魂,建设乡村精神,推动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的有机结合,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推动生态振兴。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培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创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实现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美好愿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与生态产品消费的需要。
推动组织振兴。以建设“善治乡村”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确保乡村治理有序有效,乡村社会安定和谐,充满活力。
(四)重构新型“乡村关系”
一是构建新城乡关系。促进县域区域化发展,以推进区域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城乡融合创新,创建“共建、共享、共治”的体制机制,实现各类元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在体制机制、产业经营要素的支撑方面,享有共同的平台服务,形成城乡功能分工协调、共同构成区域发展支撑力量的新城乡关系。
二是构建新工农关系。以乡村产业创新促进工农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工农产业形态向乡村产业形态,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化发展转型。大力发展主导性的新型产业,以主导性的新型产业为龙头促进产业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形成主导性优势产业带动周边形成周延产业集群式发展。构建产业融合、相互协调、互为市场、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
三是构建国民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关系。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传统产业功能向生态、文化、康养等多功能化拓展,使乡村产业现代化成为宏观经济产业升级的动力,创建现代乡村产业新基础性功能,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
四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加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调控机制。发挥政府、社会、市场三大作用,构建政府的总量平衡式调控与市场的供求机制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传播引导作用。划分功能边界,规划调节范围。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探索“负面清单管市场,正面清单管政府”双清单管理体制。
五是构建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关系。通过构建乡村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动市场形成。培育乡村市场主体,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创建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小农户经营组织化形式,推动农民自我性劳动向社会性产业劳动的价值转换,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农民乡村产业性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等价互换,真正实现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水平的同步增长。
六是构建乡村民众与乡村社区的关系。传统农民生活的基础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传统农村的治理以家庭伦理基础。随着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的转型发展,乡村的治理方式也应由家庭伦理为基础向现代社区法治基础转型。
(五)打造“五大支撑”
打造特色小镇支撑。强化特色小镇在信息传播、区域治理、新经营主体孵化、市场引领、产业元素聚集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乡村特色中心与区域组团式新经济增长极。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支撑。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科技型农业,文化体验与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乡村综合性服务业。立足乡村特有的资源特性及围绕人的各类需求进行的服务产业的个性化创新,形成个性化乡村新型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村庄支撑。顺应村庄兴亡发展趋势,突出特色村庄的“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服务、特色自然生态景观”的突出表现。充分呈现乡村元素,实现村庄、农田、池塘、水面、荷花、林木、花草、水牛、小桥、流水等元素创意融合,向世人呈现美丽的乡村画卷。
打造新型产业农民支撑。推动传统社会性农民向新型产业型农民转型。重新定义农民,以乡村产业链为载体,形成乡村产业大军,打造一支宏大的产业性新型农民队伍。
构建新体制机制支撑。建立市场导向的现代乡村产业,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构建市场导向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面向乡村现代社区形成的治理需求,以“善治”乡村治理为基础,构建“德治、法治、自治、智治”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在对标中寻找建设短板
一是对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形态,是农业文明由传统的小农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型的具体路径,从本质上说,是人们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现代方式。农业现代化突出强调农业装备及其智能化是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动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来组织生产与经营,极大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农业通过发挥综合性的产业功能,构成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所以,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创建现代农业来实现。现代农业要体现可持续性、食品安全与生态友好、多功能与产业融合、优质安全食品与生态友好、高效、现代科技武装、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征,是市场导向型农业。
二是对标农民收入可持续性增长。保障农民收益可持续性增长,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之源,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仅仅通过发展传统农业,农民增收缓慢。要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难题,就是要以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益能力,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新型乡村产业,拓宽农民收益渠道,为农民收益提高创造条件。还要通过创新农民的收益权的实现方式来拓展收入渠道,构建多元权益增长与利益共享的链结机制,实现农民收益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增长。
三是对标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农村人的现代化,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形式与成果。创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现代乡村,体现的是三个全面:农民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的全面升级。当代,是我国农村由传统农村向新乡村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农村整体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一些长期困扰发展而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乡村居民集体归属感失落;二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三是广大农民在农村发展的希望与前途堪忧;四是非乡村化趋势加快发展;五是工农、城乡、区域二元发展结构长期存在。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通过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从构建农村现代化能力为出发点,提升满足农民生活与新型产业运营的服务与支撑能力,以此来实现农村现代化。
四是对标区域化发展。在我国农村发展中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不同人群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表现为社会发展对未来乡村功能需要与现有乡村非乡村化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乡村向现代社会的供给内容与供给能力滞后现代社会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缓,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断萎缩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治理能力的发育不能完全满足乡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需要,生态环境的优化不足已经成为人们居住追求美好生活的严重威胁。要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区域化发展战略。培育区域特色,打造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实现区域现代治理是区域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推进乡村三大工程建设
一是乡村市场主体发育工程。支撑与促进循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需要孵化、发展与壮大乡村市场主体。乡村市场主体的孵化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与新乡村建设的综合性需要相结合;二是与新型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三是与乡村农民组织化培育相结合;四是与乡村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相结合;五是与乡村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创新相结合。乡村市场主体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一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为抓手,大力培育乡村龙头企业;二是以推动合作社向联合方向发展为抓手,促进合作社向合作联合社及企业化方向转型;三是以打造乡村主导产业集群为抓手,促进跨区、跨界、多元素融合,创建新经营主体。
二是高质量区域发展的乡村公共产品建设工程。围绕区域发展与市场主体的需要推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建设。公共产品建设要围绕服务与满足乡村市场主体形成与发展的需求来展开。一是新道路。满足新型交通工具运行,适应未来农业机械化需要,提升道路的综合功能。二是新网络。适应智能化乡村产业与智慧乡村生活的需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三是新安全。保障乡村民众生活健康与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业病虫害防治及防灾救灾安全网络。四是新资源。按照乡村农民居民化发展的需要,配置乡村发展的教育、医疗、创新创业等社会服务资源。五是新治理。按照区域化原则以及乡村发展新格局要求,构建区域现代治理体系基础。加快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创建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体系。高质量公共产品的新供给,需要创新投资新机制。首先,坚持政府主导。全域统一谋划,搞好规划设计,制定建设方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公共产品建设。其次,运用市场机制。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性投资主体参与建设。采取期权式购买、限价性长期收益保障、投资债券化、资产资本化、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快推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创建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民众资本参与建设。同时,发挥民众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作用。第四,投资、维护、管理一体化。建立投资、收益、管护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三是新型乡村市场创建工程。乡村市场需要加快培育、创建与优化。新市场体系要体现五个特点:一是推动销地向产地转型,重组产地与销地市场功能,实现分装、仓贮、配送与分销一体化。二是进一步回归政府与市场功能边界,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创建乡村发展全要素市场。三是实现市场的智能化与信息网络化,创建时代化的现代乡村市场。四是市场要面向市场主体及其活动,创新服务产品,实现产业化服务。五是激活乡村供给与需求两类市场。乡村市场建设,要体现公共产品性质,重组市场资源。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
来源: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