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变革中,帮助寻找到新发展路径!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把发展好未来新乡村作为主攻方向


编者按: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表明,乡村振兴已经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新乡村?关于这个问题,无论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给予科学回答。如何提高对发展好未来新乡村的认识,如何科学处理好乡村振兴阶段性内容与乡村未来乡村发展的关系,既要解决发展的阶段性短板,又要着眼未来发展,做好发展的长板的战略布局等等,需要理论创新实践中探索。为此,我们编发了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刘年艳的研究成果,希望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同志们有所收益。也欢迎从事研究的同志们参与探讨。

把发展好未来新乡村作为主攻方向

刘年艳

一、发展未来新乡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在乡村振兴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提出发展好未来新乡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一方面,世纪变局推动农村变革;同时,也迫切需要乡村发展推动全社会的世纪变革。我国传统农村发展将顺应时代变局,成为践行、引领、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在由传统“三农”向“新三农”转型发展的历史演进。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乡村产业,传统社会性农民转变成现代产业型农民,传统村庄转变成现代乡村社区。与此同时,乡村发展将伴随人类历史两大发展主题而不断向前发展。一是后工业文明社会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转型。以重构人、自然、社会三元新关系为主体,通过创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建立生态文明的制度与文化、实现绿色发展、构建起生态文明共同体社会,推动传统社会形态向生态文明社会形态转型。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在向我们展现。二是社会生活向新时代化转型。人类生活方式由传统的社会生活正在向全球化、市场化、智能化、人本化、大数据化、区域化社会生活转型。以人为本的社会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新时代。

从共同体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来看,社会文明进程与共同发展,需要创新乡村发展形态,拓展乡村多元功能,构建一体化的多元协调发展的新乡村关系。首先,发展未来新乡村,需要不断拓展乡村关系领域。从社会共同、城乡互助、区域一体、产业融合、劳动等价等多领域构建发展新关系。其次,发展未来新乡村,需要创新新乡村多元功能,在坚持四个面向中寻求新突破。一是面向夯实未来乡村作为国民经济新基础性地位;二是面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三是面向乡村新供给满足社会新需求的新需要;四是面向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第三,发展未来新乡村,需要构建新发展机制,创建起具有活力美丽文明富裕和谐的新乡村。首先是适应发展。也就是说,乡村发展要加快补齐“二元结构”欠帐。同时,在对标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在社会共同、城乡互助、区域一体、产业融合、劳动等价等多领域补齐“短板”。其次,促进发展。调整乡村发展模式,培育新发展能力,提升乡村发展优势,通过创新新功能,广大乡村成为促进相关领域的促进力量。第三,推动发展。乡村的发展在市场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成为引领与促进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第四,优化发展。乡村发展在各类主体,元素,空间上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从实现“三个全面”的战略需要来看,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乡村发展的目的与乡村发展的未来成果,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需要改变传统农业发展形态,实现由传统的以小农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型,创建现代新型乡村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成为农民增收与创新创业的产业支撑。推动农村全面进步,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农民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面向农民需求,配置现代社会资源,建立起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和谐共生,乡村民众的和谐生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乡村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展现现代文明的成果的新乡村。乡村社会所存在的物质、精神形态的资源成为农民全面发展重要促进力量。推动农民全面发展,需要以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推动农民现代化。政治上享有民主与自由权利;经济上共同富裕,不断开辟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道路;文化上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体验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上享有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充分就业、社会安全、养生养老等方面上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与优良的社会服务。

二、未来新乡村的基本特点

发展未来新乡村,需要把握未来新乡村的基本属性。从总体上看,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三个基础。从本质上看,未来新乡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文明富裕和谐的新乡村。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我国农村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富丽文明富裕和谐的新乡村。社会主义新乡村将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与巩固好党在乡村的组织基础;二是坚持发展与壮大新集体经济,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乡村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坚持发展好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分配制度,发展好组织与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的群众基础。

其次,新形态。未来乡村发展形态由以下要素构成:一是新主体。新农人、农民之间合作的经济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及工商资本形成的经营主体等等共同支撑未来乡村发展。二是新服务。服务对象转型,突破传统乡村为农户自我的服务模式,转变为新型主体服务,依据全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综合服务。三是新产业。实现由单一传统农业向集群式的现代乡村产业集群发展转型。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的产业形态,将发挥组织、教育与服务农民的多元功能,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与乡村公共权利的有效治理。四是新机制。遵循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多元机制融合创新与新型乡村社区综合治理方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五是新治理。创新不同的组织形式与决策机制,来实现治理方式的创新,以达到满足各类主体对公共服务产品需要的目的,实现乡村和谐的美好愿景。六是数字乡村。数字技术服务乡村产业经营,促进乡村优质产品生产,提高乡村产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数字技术服务乡村民众生活,使乡村民众在乡村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服务;数字技术服务乡村现代治理,促进新集体经济发展,创建技术与智能的治理体系;数字技术服务乡村区域一体化发展及构建新乡村关系。数字技术成为城乡融合,区域一体的基础性技术平台。

第三,新格局。从微观上看,乡村发展体现三个特点:其一,总体上看,乡村发展朝着乡村社区形态发展方向,通过新乡村主体创新,新乡村功能创新,新乡村服务创新,实现乡村发展形态由传统村落向乡村社区发展转型。其二,从乡村空间优化方向看,朝着服务乡村民众生产、生活的方向,体现服务村庄民众与服务社会功能,实现村庄元素空间布局优化合理,利用高效。乡村是全社会的乡村,更是乡村民众的家园。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乡村微观基础,构建起以人为本,体现区域化特色,发挥现代乡村服务功能的乡村空间布局。其三,从乡村发展的新功能创新来看,朝着发挥乡村现代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立足区域发展与乡村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科学与合理的以城乡、区域、村镇、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为内容的新乡村关系。从区域发展的宏观上看,乡村发展新呈现五大支撑。一是特色小镇。体现乡村特色产业小镇、乡村区域乡村文化小镇、乡村综合服务小镇特色。特色小镇将成为乡村信息传播、区域治理、新经营主体孵化、市场引领、产业元素聚集引导的乡村载体,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增长极。二是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主要形态是精品农业、科技型农业、农产品加工、文化体验与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以及乡村综合性服务产业。立足本地自然风貌与农业产业特色来创新现代农业新产业,以农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推动地方特色的形成。创意与融合创新新产业,形成多元的综合性新产业、新产品、新市场,以实现产业与产品综合性的集群式的乡村好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三是乡村中心。在村庄布局、建筑元素、村庄风格、服务功能等方面,彰显乡村风格。在民风、民众、民俗及生活方面展现地域乡村风采。利用现有村庄文化、民风民俗、自然生态融合发展,形成特有资源,创建以文化体验为主体的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产业。村庄、农田、池塘、水面、荷花、林木、花草、水牛、小桥、流水等元素,有机构成美丽的乡村画卷。四是新型产业农民。大力发展合作社或者是合作联合社新型组织性农民。推动农民资源性资产,发展业主型农民与合伙型农民。以新型乡村产业链为载体,推动产业性新型农民队伍发展壮大。五是新机制。结合传统农村向现代新乡村发展的历史型转型,加快推进乡村推动产业经营的市场化机制创新,创建乡村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的“善治乡村”机制的创新实践。

第四,新功能。未来新乡村功能创新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方面,社会发展向乡村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另一方面,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另外,乡村资源向乡村产业的转化能力。从总体来看,未来乡村的多元功能主要包括:一是乡村新产品制造与供给。面向社会新需求,立足乡村多元资源形态,通过不断创造新型乡村产业,推动产品创新,提供优质的乡村好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对乡村的新需求。二是乡村生态优化与生态文明乡村实践。现代农业及其所形成的现代乡村产业,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支撑宏观生态不断优化的微观生态基础。广大乡村要积极践行乡村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创建生态文明乡村社会形态,广阔乡村大地要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乡村基础。三是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乡村新文化创新性发展。保护传统文化与创新传承有机结合。传承好传统的乡村文化,推动城乡之间、传统与现代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使乡村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大舞台。四是农民创新创业的平台。利用现有农业产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建多元的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广大农民在广阔的乡村天地创新创业,乡村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的产业基础与空间。五是乡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将乡村建成服务社会新需要,推动新经济与新产业发展的空间延展,新产业融合创新的空间与产业链支撑。乡村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第五,新关系。从本质上看,乡村关系是乡村民众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外在反映。未来乡村发展过程中,新乡村关系将在以下主要方面展现:一是城乡关系。以推进区域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城乡融合创新,创建“共建、共享、共治”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功能分工协调、共同构成区域发展支撑力量的新城乡关系。二是工农关系。以乡村产业创新促进工农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工农产业形态向乡村产业形态,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化发展转型,构建产业融合、相互协调、互为市场、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三是国民经济与乡村发展关系。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传统产业功能向生态、文化、康养等多功能化拓展,使乡村产业现代化成为宏观经济产业升级的动力,创建现代乡村产业新基础性功能,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四是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划分功能边界,规划调节范围。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探索“负面清单管市场,正面清单管政府”双清单管理体制。五是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关系。通过构建乡村劳动力市场,培育乡村市场主体,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创建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小农组织化形式,推动农民自我性劳动向社会性产业劳动的价值转换,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农民乡村产业性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等价互换,真正实现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水平的同步增长。六是乡村民众与乡村社区的关系。传统农民生活的基础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传统农村的治理以家庭伦理基础。随着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的转型发展,乡村的治理方式也应由家庭伦理为基础向现代社区法治基础转型。数字治理成为现代乡村治理的有效形式。

第六,新文化。乡村文化是未来乡村发展的灵魂,是乡村发展的历史积淀,反映时代,代表时代与服务时代发展。未来乡村发展的文化形态要体现以下特征。其一,培育精神价值文化。乡村精神文化价值的创建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揽,传承传统乡村文化与培育农村新文化相结合,适应我国新农民化、新农业化、新乡村化、新城镇化发展趋势,引导农民树立“生态、科学、诚信、勤劳、开放、友爱、法律”的新观念,以新观念,推动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其二,建设乡村风貌文化。乡村风貌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满足大众多元化乡村文化需求的载体。乡村风貌建设要立足现有村庄风貌特色,按照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总要求,创建生态宜居家园,创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创意乡村风格,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庄风貌。以优美的乡村风貌,丰富与展现乡村文化。其三,推进乡村精神家园建设。乡村精神家园,是乡村民众精神境界的总体,是农民的精神归宿,是情感依托与自由心灵独有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要体现“亲情友情的人文关怀,宁静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谐家园,文化传承的心灵启迪”。结合乡村历史呈现、创建乡村大众精神文化活动及场所、推展乡村人物与人格标榜,张扬“真、善、美”,引领塑造乡村精神家园。其四,推进文化治理。我国农村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宗族社群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这是与城市或者其他国家农村最显著的不同点。长期以来,以伦理为基础的文化治理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法理基础。在新时期,结合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创新农村传统的文化治理,构建民事、民治、民享的民权治理方式,推进农民人本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现代治理面临的新课题。其五,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要从以下方面来展开:加强对传统农业产业及其生产方式的保存及传承,结合市场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功能向新产业资源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产业;结合一个村庄的独特资源优势,引进与创新新型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元素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文化传承;提高文化元素在传统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使新型产业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三、又快又好发展未来新乡村

发展好未来新乡村,需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实现乡村发展。

首先,发挥好未来新乡村的当代价值。未来乡村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好引领。乡村的发展与建设,要突出未来新乡村特点与要求,从未来新乡村特点出发,塑造乡村形态,丰富建设内容,将发展好未来新乡村作用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着力点、出发点与落脚点。二是高扬愿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明确,未来新乡村应该成为传统农村振兴与发展的未来方向,发挥着方向性的长程导向作用,与此同时,帮助乡村振兴进一步焦点发展目标,聚集发展资源,引导乡村振兴具体的实践行动。新发展意识与振兴愿景的形成,为乡村发展的规划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路线与图谱。三是发挥尺度作用。未来新乡村的尺度作用是相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建设好一个乡村来说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边界揭晓。其次,事前调整。第三,实践纠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未来新乡村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理念,可以为村庄规划制定振兴内容提供参考,在推进村庄过程中不断调整发展方位,实现振兴目标。

其次,推动三大主题协调发展。在发展未来乡村过程中,需要科学处理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主题。一是要突出重点。乡村发展重点在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及区域发展的结构优化等方面。更多体现乡村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要求与资源的“长板”布局,是乡村建设的条件。乡村建设重点是围绕社会主体的公共需求,建设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体系,统一的市场平台功能,更多体现乡村发展的“短板”的资源配置,是乡村建设的实施。乡村治理重点是村庄运行方式的构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反映的是未来新乡村的运行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乡村发展与乡村建设的社会基础根本保障。二是统筹推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是发展未来乡村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相互连接,共同推进。三是有机衔接。体现在发展中有建设,在建设中有发展,在推进乡村发展与乡村建设中,做好乡村治理,三个方面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三,统筹“短板”与“长板”。发展未来新乡村,需要统筹“短板”与“长板”。一个时期的发展“短板”,是相对所实现目标而存在的制约因素。“长板”就是达到目标与实现战略任务发展的阶段性的优势条件。“短板”与“长板”是与特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条件相联系的,将随着战略目标、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短板”与“长板”体现了乡村振兴阶段性的战略需要与制定的战略任务。解决“短板”与“长板”问题,需要做好制度框架设计,推动政策体系创新,科学安排具体项目。

第四,培育乡村发展新能力。首先,要着力提升三个能力。加快提升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能力,提升实现农村全面进步的能力与提升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能力。其次,要培育未来乡村发展新能力的新力量。重点是推进农村的开放与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培育新型乡村主体,发展乡村服务体系,赋能乡村发展。三是着力做好传统农民向新农人,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产业,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社区“三个转型”的实践创新,加快推动与实现乡村发展的四大转型:一是传统村镇向特色村镇转型;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转型;三是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农人”发展转型;四是市、县域发展向区域特色化发展转型。

第五,构建乡村发展新优势。构建乡村发展优势要从构建区域发展优势与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出发,实现短期优势与长期优势,阶段性优势与战略性优势的有机结合。构建区域发展新优势,主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提高产业要素配置效率,培育起区域综合发展活力。乡村发展活力主要通过培育区域增长级,推动乡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来实现。从宏观上,打造特色小镇、创建乡村中心、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支撑,从“五位一体”建设推进上实现区域优势化发展。产业发展的相对优势要具有五个条件:一是产业发展条件独特;二是产业基础较好;三是区域分工明显;四是有产业集群能力;五是具有区域性的品牌影响能力。打造乡村产业优势,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与乡村资源创新相结合;二是与乡村农民收益增长及其全面发展相结合;三是与乡村社区发展相结合;四是与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五是与新集体经济相结合。通过创办乡村产业,推动乡村集体资源与社会产业要素融合发展。通过“三变”创新,形成集体资产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机制创新。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功能协调,新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乡村社区公共产品建设的重要力量。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

来源: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Copyright © 2024 www.jqrir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97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