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变革中,帮助寻找到新发展路径!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刘年艳受邀作“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


编者按: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保证农民利益,如何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如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为便于大家了解相关内容,我们编发了农业农村部刘年艳研究员在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上所作报告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刘年艳

 一、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

(一)“三农”性质。从本质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三农”,服务农民,促进“三农”发展。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民适应市场变化,提高抗风险能力,采取的自组织的一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与开展以下一种或者多种业务.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使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服务;农村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等;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设施建设运营等服务。

(二)合作联社。村级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规模小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矛盾。二是人才及管理本土化与经营市场化要求人才不断优化的矛盾。三是农产品的季节性与常年销售保持持续增长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跨区、跨业、跨所有制,全方位开放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能力。由合作社,组建合作联社。合作社是基础,合作联社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应当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住所,由联合社全体成员制定并承认的章程,以及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照合作社法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领取营业执照,登记类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其全部财产对该社的债务承担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员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承担责任。

(三)企业化经营。企业与合作社有很多不同。一是职能不同。企业的职能是产品研发与市场销售。合作社主要职能是将乡村产品原料的产品化。二是产业供应链价值不同。企业面向市场,将原料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合作社面向农户生产与原料市场。三是组织方式与治理方式不同。企业是股东,按公司法来治理。合作社是农民,按合作社法来治理。四是国家支持政策不同。支持重点与内容不一样。合作社要实现企业化的路径,要求合作社在原来基础上,实现从组织方式、运营方式的转型升级。重新确立发展定位,通过企业+合作社模式推进合作社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四)领域拓展。农民专业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其动力是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向乡村产业产品与服务供给提出的新要求。领域拓展的路径是,围绕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结合乡村资源优势,组建新型合作社组织。所以,合作社的生命力在于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乡村资源特色与优势,不断拓展乡村与农业多元功能,以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来组建。随着乡村五大振兴与村庄运营的不断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形态、新产品、新市场的不断创新,不断实现农民合作社在组织形式、职能及产业业态创新,实现组织方式,发挥功能,履行职能的新突破。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模式

(一)乡村产业化模式发展的态势。当前,在我国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其产业化模式主要有四种主要形式:一是企业+基地+农户。二是企业+市场+农户。三是园区+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社+原料市场。四是公司+企业+合作社。在这个产业化模式中,企业是面向市场的,通过收购原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来获得利润。一般来说,在产业链中,原料基地,有企业自建的,有散户组织的,有合作社建立的。市场,就是原料通过市场交换,企业通过市场收购来实现原料组织。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深入,产业化模式也会由松散变紧密,由行政变市场,以补品原料的价值交换来实现。

(二)选择科学的乡村产业产业化模式的依据。在发展合作社过程中,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应该选择哪种产业化模式。选择何种产业化模式,取决于成本优化机制的构建。科学的产业化模式的构建,其目的是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与供应链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提升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随着乡村产业现代化不断推进,要实现成本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原则,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构建“区域园区+企业+农或者合作社基地+原料市场”发展模式。

(三)规划好科学的产业化模式。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需要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与运营效率。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构建“区域园区+企业+农户或者合作社基地+原料市场”发展模式。一般,一个特定的乡村优势产业,需要构建区域园区,便于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提高原料质量,便于形成原料市场。农户或者合作社基地是优势产业的支撑,需要以农户或者以农户组成的合作社为基础来建成原料基地。优势的产业,需要构建内部的市场化机制,通过原料市场的构建实现经营优化。

(四)加快做好三个回归。当前,要做好产业化模式的构建,需要做好三个回归:一是将企业功能回归到产品制造与市场开拓,实现叶市场价值,追求利润最大化;二是将园管理与优质原料生产回归农,实现保障优质原料生产,追求园管理成本最小化;三是将区域园区建设责任回归政府,做好园区公共产品与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园区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优质园区的公共产品支撑。

三、建设新质生产力合作社

(一)助力创新乡村产业体系。在纵向、横向、拓展三个层面来展现的产业业态。主导+周延+服务产业,深加工产业、生产型服务与生活型服务产业,形态产业集群。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由产业资源+市场主体+业系列产品+乡村产业形成的服务体系及产业品牌体系构成。要注重业新资源创新。从产业多功能与乡村多元价值出发,推动“三农”元素资源化,创新产业新资源形态。结合存量产区存量资产利用创新,推动新业态创建。发展休闲、康养、体验、研学等新产业。面向市场新需求,创造乡村新产品与新服务。推动元素的新应用。推动现有村庄由农自我服务向为社会提供服务转型。利用现代融媒体手段,创建新型产地微市场创新。以时代化的乡村业态,助力发展“新农人”。构建起业主导形成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相协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

(二)助和创新生产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叶生产环节形成的原料生产流程,打造高效生产与高质量产业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推进智能装备化。创建“园区+原料基地化+农户+农合作社+原料市场”模式。推进农户基地化,合作社基地,推进分散基地园区化,推进原料基地建设。实现园区标准化管理。发挥区政府园区管理职能,推进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生产流程标准化与管控化。实现统分结合管理体制。以智能装备武装现代产业。推进园管理、原料生产全链条机械化。推动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创建科技型智能化现代产业。

(三)助力创新经营体系。围绕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着力构建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与科学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创建市场导向的乡村新产业。做好区域与人群定位,推动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二是创建乡村产业大市场。建设“微商+电商+交易活动+现代传播+N”多功能一体的产地市场。将乡村业变成农创新创业就业致富的产业。推动市场主体、供应链利益机制、组织形式、市场形态变革。实施“新农人”培养计划。培养合作社会经营、懂管理、了解政策的现代“新农人”。从多向度创新产业形态、业态,构建区域性产业生态群。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农民合作社专题培训班,来自合作社管理第一线。有管理人员,也有合作社负责人。

刘年艳从六个方面分享了研究成果:一、我们处于大变革的新时代;二、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三、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四、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模式;五、创建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六、建设新质生产力农民专业合作社。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

 

来源: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Copyright © 2024 www.jqrir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97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