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变革中,帮助寻找到新发展路径!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内涵、特征与路径


编者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何理解乡村特色产业,如何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如何将乡村特色产业办成农民致富创业共同富裕的产业等等需要大家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上创新。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我们编发了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刘年艳的文章。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共同参与研究。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内涵、特征与路径

一、准确把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内涵

乡村特色产业是指根植乡村,以农民为主体,利用乡村自然、人文、农业与乡村多功能性资源,促进农民致富创业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乡村特色产品与服务的乡村产业体系。

依据资源性质与开发路径,乡村特色产业大致可分为以下产业类型:一是以乡村特色自然资源为主体发展的特色产业。二是以农业特色资源+乡村多元功能元素构成的资源为主体,创建的乡村特色产业。三是以乡村文化资源为主体,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四是以乡村现存资产为主体,结合现代技术与设计创意发展的乡村特色服务产业。五是以乡村与农业多功能为基础形成的资源,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特色产业有四大基本特点。一是特色鲜明。乡村特色产业形态各异,产品突显区域性特殊品质,形成特定的消费市场,构成区域性特征重要的元素。二是乡村独有。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属性是乡村。产业资源基础是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产业经营彰显地域特色,实现乡村价值。三是农民主体。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民的产业,成为农民创业就业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发展的产业载体。四是相对优势。乡村特色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与资源条件, 容易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县一特”区域支柱产业,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体系,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集群能力。

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新时代性。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的有效路径。其一,推动产业振兴。新产品创造、新业态催生、新模式发展、新产业体系拓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其二,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需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新业态、新产业为培育“新农人”提供动力与舞台。其三,推动文化振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的延续。农业与乡村多功能性创新+乡村文化,创建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其四,推动生态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修复和优化自然生态系统,彰显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价值。其五,推动组织振兴。现代乡村特色产业是新型组织化的产业,提升乡村产业组织化程度,成为新时代党组织、教育、服务农民的组织化的产业依托。

(二)不平衡性。一是地区不平衡。城市周边快于边远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作物集中地区快于传统粮食为主体的地区。在每个县市,各乡村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实施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增加了农产品的品牌收益。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发展较快。传统农业区域发展较慢。三是产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健康功能化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较快。在大部分地区 ,“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产业链空间布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四是利益分享机制有待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举措的推进,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分享产业化的收益,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还存在难度。四是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需要加工支持。特色农产品的初精加工需要技术支撑与创意策划。

(三)不充分性。一是全而不精。种类繁多,且大多小有名气,但真正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尚未形成。二是小而不大。原料基地规模较小,企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市场容量较小。三是粗而不细。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三产服务体系发育不足,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四是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乡村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

(四)发展短板。一是龙头企业少。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受限制。二是缺乏科技与创意支撑。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提升较慢。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三是人才群体缺乏。能工巧匠有待提高水平。有些有特色产业的村里没有技术人员,产业的背后更没有技术团队及科研人员的支撑。四是组织化程度低。农户靠单打独斗式经营。行情一好就扩大,一扩大就滞销,一滞销就放弃,一放弃,又上涨,周而复始。五是基础设施有待夯实。智能化与数字化特色产业需要发展。现代产地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包装与销售能力建设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较高。

三、夯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三大体系

(一)拓展产业体系。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需要做好新资源的创新。首先,提升发现乡村特色资源能力。需要用产业视野审视乡村自然、人文、乡村与农业多功能性资源的产业价值。其次,创新资源形态。实现多功能性向产业资源性转化,为新型产业创造资源基础。第三,推动资源形态转型。改变原有资源的部分性质创新新型资源形态,推动不同资源在公共资源、产业资源及产品资源之间相互转化,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第四,采取融合手段。发挥不同产业的元素功能,推动元素融合,创建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支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第五,做好资源配置。采取主导产业+新资源支撑形式,构建公共、产业、产品资源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主要有以下发展路径:一是自然资源为主体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形成的乡村特色产业。按照农业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效率要求,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实现种养加协调一体化发展。二是发挥农业多功能特点,推动乡村多元功能资源化转化,创新新型农业产业资源,围绕农业多元产业发展需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形成乡村特点的乡村特色产业。三是推动农业特色资源+乡村多元功能元素,形成新型产业资源,以此推动创建新型乡村产业。四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乡村创意设计结合,建立起多元性引领性科技服务性乡村特色产业。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体系需要创新引领。一是推动新业态创新。运用“+”的手段,推动业态创新。运用“文化、生态”等+,创新康养、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二是推动新产业的创新。引进现代时代新生活元素,发展现代新型乡村创意特色产业、新型康养产业与乡村现代综合性服务业。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相协调的乡村产业集群式。三是推动产品创新。推进功能化、时尚化与文化体验化,不断满足区域市场、季节性的时间市场、不同的人群市场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四是推动新型市场创新。顺应智能化新时代的产业链布局,创建面向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的产地市场。五是做好存量资产利用创新。推进资源要素化、功能化、资源化、资产化等市场化措施,通过租赁、入股、流转等方式,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服务。

(二)夯实生产体系。

总体要求是,构建新型发展动力,优化生产环境,夯实环节支撑,提升生产效率,为建设高质量的现代乡村特色产业打基础。

构建新型发展动力,首先,要推进产业基地化。以智能装备武装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创建生态化、园区化、科技化和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特色产业基地的灌溉系统、入园道路、生产设施等。其次,推进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实施数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数字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数字技术在特色产业创建中的示范应用。第三,推进区域性现代产地市场建设。创建“微商+电商+交易活动+现代传播+N”多功能一体的产地市场。第四,建立健全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加快特色产业绿色生产、特色产品加工技术、设施装备、专用材料、特色手工业工艺流程等技术研发。第五,制修订乡村特色产品标准和追溯标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科研项目,适当扩大对乡村特色产业技术装备研发支持。

构建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体系建设。与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相结合,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特色产业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开展“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示范与配套。加快优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机械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化与市场化。鼓励发展经营性服务产业。三是实行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融合。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环节,发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

(三)创新经营体系。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经营体系的要求是,组织方式科学、市场经营高效、利益链接机制合理、产业综合竞争力强。

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推动以下变革。一是主体变革。实现经营主体由农户向法人主体转型。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新乡村特色产业微观经济基础。二是利益机制变革。构建特色产业共同体发展机制。创新“公司+农户”模式,在“公司+基地+农户”“超市+基地+农户”“科技公司+基地+合作社”等方面实现经营模式创新。三是组织形式变革。适应不同产业目标,推动资源由分散向规模转变,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出口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基地等资源组织形态。建设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四是市场变革。变本土市场为区域市场,由销地市场为主向产地为主转变,创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市场,创新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多元综合性服务功能。五是实施“新农人”培养计划。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传统的农民变成新型产业农民,形成宏大的产业性新型农民队伍。创建“农村青年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年轻特色手工业创意人才和善于市场运营中高端人才。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经营体系,需要构建产业生态。首先,创建市场导向性的乡村特色产业。结合区域市场、季节性的时间市场、不同对象的人群市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创建乡村产业。其次,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由单一农产品供给向农产品、文化体验休闲、自然生态养生等多元服务转型,由初级产品的供给向高端有机生态农产品供给方向发展,由各自独立经营向集群化运营发展。第三,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以特色的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多元化产品集群、企业集群、品牌集群,核心产业与外延产业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呈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相协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

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体现生态绿色,推进自然生态友好;体现产业均衡,推进各类协调发展;体现乡村社区友好,乡村特色产业与乡村社区发展相互促进。

(一)实现四个结合。首先,要与乡村资源创新相结合。注重手段与技术的创新,走多元素融合,多产业相“+”之路,以融合创新推动特色产业资源创新。形成产业性、产品性及公共性质资源的有机衔接,以优质的乡村资源支撑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其次,与乡村农民共同富裕相结合。将乡村特色产业真正办成农民创业致富的产业,同时,通过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起乡土专家,提升乡村人才整体素质。第三,与乡村社区发展相结合。推动“三变”实践创新,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发展增强物质基础。创新乡村公共产品产业化的实现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第四,与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做好特色文章。首先,注重“精品”打造。体现“自然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在产业创新、公共资源的配置、产品制造及服务方面展现与植入精品元素。力求完美,物有所超。其次,创建品牌体系支撑。一是体现品牌支撑品质服务。将品牌作为展示品质服务的文化价值符号,充分发挥区域品牌良好服务的载体作用。二是体现品牌支撑市场拓展。充分发挥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作用,引领消费者对乡村特色产业及其产品,依据品牌的指向了解服务,体验消费。三是体现品牌支撑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的集群优势,以品牌集群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推进“三特”建设。一是发现与配置乡村特色资源,建立起具有乡村特质的乡村特色产业。二是面向特定市场,通过技术与工艺创新,制造满足特定市场需要的乡村特色产品,提供乡村服务。三是要创建特色市场。要依据市场定位,以创造消费者自我服务的平台为抓手,创造平台化的自我服务意境与平台。推进消费与体验,产品与文化相结合。

(三)推进发展路径创新。一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适应大众需求的新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建乡村特色产业。二是小产品大产业。依托特有资源和传统工艺,制造出地域特色鲜明、乡村气息浓厚、功能属性独特、开发潜力巨大的产品。三是发展现代康养产业。立足农业与文化、农业与旅游推动健康养老发展,创建森林养老产业、休闲产业、康复产业、论坛会议产业。打造具有乡村特色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四是培育现代乡村发展综合性服务业。面向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社区发展转型的时代需求,利用乡村资源,创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乡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乡村环保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建筑修缮业。

(四)推动金融支撑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创新。一是盘活存量资产。依据不同资产的不同性质,制定现有农村资产抵制、租赁、出售、转让的有关政策,通过产业创新,明确资产权限,推动“僵尸”“沉睡”“闲置”等资产变现、让权、生利。推动农民现有土地、宅基地有关权能的抵押机制创新,变现收益权,激活乡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鼓励互助合作。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多元发展合作共赢模式。三是加快融通社会资本。鼓励各地编制乡村振兴项目清单,与现有乡村存量资产相结合,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市场化进程,推进利用量化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融资机制创新。

(五)实现创新发展。首先,做好资源创新。资源创新紧跟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创新,以多功能化,产业功能元素化为基础,推动融合创新,做好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其次,做好新市场的创新。具体的产品市场要由满足向引领转型,推动销地与产地市场一体化,构建原产地与销地,有形与网络市场融合一体的新型市场。第三,做好产品创新。提高文化元素在产品中的价值,实现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创新的有机结合。结合不同人群的消费特点,实现单个产品创新与多个产品组合创新。第四,做好新业态创新。建立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型产业,创建生态休闲养生型、文化体验型等多形态的新型乡村产业。第五,做好新产业创新。在新资源创新的基础上,做好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传统产业、新型产业相结合的综合性乡村特色产业体系。第六,做好运营创新。乡村特色产业市场创新的关键在引领市场。搭建起新型特色产业市场平台,适应农产品原产地化及“智能化”时代消费的变化。第七,发展创意产业。把握人的内心渴求,通过多元要素的融合,创新新产业、新业态,以创意的产品引领与满足市场,以设计的产品满足用户。第八,做好融合创新。实现产业、功能、元素,农业与养生,生态、农业、休闲跨界融合。推动一般性乡村特色产业向区域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方向发展。

(六)构建三大关系。一是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社区发展的关系。乡村特色产业是生态友好型产业,走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将乡村特色产业办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促进力量,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二是特色产业发展与小农户发展的关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该成为乡村农户就业致富的渠道,创新创业的平台。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小农户与现代乡村产业的价值关系,使乡村特色产业成为小农户支撑未来新乡村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整体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产业创新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同时,乡村特色产业的主导产业化,带动新型产业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新型产业、周延产业相互促进的乡村产业集群。

(七)发挥三大作用。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要做好规划。强化县域统筹,优化特色产业空间布局与主导产业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动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重点培植“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县一特”走产业集群式发展之路。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二要做好创新政策。特别是创新融合创建新型产业的政策、乡村经济多功能化发展的政策、资产高效配置创建新产业的政策、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科技支撑乡村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创意理念与创意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创新。三要依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性质,做好“新基建”建设。建立健全以县、乡(镇)农业技术干部为骨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业主、科技示范户为示范和纽带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四是要做好示范推广。主要围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乡村传统手工艺等树立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典型,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示范主体、创响一批独一份的特色产品品牌。其次,发展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要确保合作社、农业企业及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作为市场主体性地位。提高各类要素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二是要创建乡村特色产业新型市场。推动传统的销地市场向销地+产地+微商+主题传播相结合的市场转型。创建消费地市场平台+生产地生产配送产业链合作。创新消费预计+计划生产、生产+消费+投资共享消费模式。三是创建乡村特色产业协会,创新协会服务功能。协会要做好乡村服务产业规划,对服务主体行为实行行业自律监管,培养行业人才。四是推进经营性服务产业化。鼓励农业技术、有生产要素、懂市场经营的农民领办经营性服务企业,实现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储藏保鲜、粮食产后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经营实体化。第三,发挥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创建传播平台,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传播”平台,创建融媒体+微商城+产地市场+N的传播体系。注重内容传播创新,传播乡村特色产业的“新、奇、特、美”。发现与传播乡村振兴“新人、新事、新发现”,使传播的内容成为外界了解乡村特色产业,体验乡村特色产业,投资乡村特色产业,消费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路径。研究系列节庆活动,发挥活动、节日组织市场的功能,以节庆活动传播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塑造乡村特色产业 “网红”形象,创新网红传播方式。

(八)实行品牌化发展战略。一是创新“三位一体”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乡村特色产品牌。创建区域+产业+企业+产品品牌体系支撑。二是发挥品牌体系价值。做好品牌定位,创新经营理念、优化包装设计、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档次,推进大宗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品牌化。做好品牌体系的建设。注重公共品牌塑造,产业品牌培育,产品品牌的创新。通过区域公共品牌的引领作用,服务与推进产业的发展与区域市场的形成。第三,创新品牌传播。建立公共品牌与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体系。提升用户传播价值,通过现代移动信息平台,实现服务与传播一体化。第四,做好品牌的管理与运营。做好公共品牌使用的监管,使品牌成为产业开发,市场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三是唱响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加快产品认证、加强营销推介,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利用国际、国家和地方等专业节庆展会平台,全面推介和展示乡村特色手工业和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可观性、可娱性、可参与性的民俗表演、民间艺术等活动项目,宣传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乡村文化提高品质、形成品牌。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

 

来源: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Copyright © 2024 www.jqrir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97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