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刘年艳受邀在南召县做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的报告
近日,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刘年艳,受邀在南召县做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的报告。
乡村振兴路径创新与战略机遇
刘年艳
一、迈向新时代
一切事业的成功,在于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引领时代发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我们如何走进这个新时代?这是一切有意成为成功者必须思考的时代主题。从总体来看,了解当今时代需要从以下以下主要方面去把握。
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今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的变化不仅推进全球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的巨大变革,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同时,智能化社会对全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前所未有。当今时代,正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步走向世界中心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球治理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迎接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新阶段的战略任务是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新发展阶段,需要全面推进“五大振兴”
。农业强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抓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加快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乡村振兴根本要求。
把握发展机遇,需要找准历史方位,站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维度去寻找。当今时代,乡村发展正面临三大历史性转型。首先,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历史性转型。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传统社会性农民向现代产业型农民,传统村庄向现代乡村社区,传统二元社会向新区域一体化发展转型社会。需要配置乡村资源,提升乡村发展能力,构建新型乡村关系。其次,后工业文明社会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转型。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需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与文化,践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创建生态文明的共同体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第三,社会生活向新时代化转型。需要顺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新趋势,加快适应全球化,智能化,市场化,人本化,区域化,大数据化发展的新需要。在调整改变自我的过程中,重塑社会新生活。
二、建设未来新乡村
从总体来看,乡村振兴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完成制度设计,实现小康目标。主要任务是,建立各项制度,规划发展蓝图。如已经完成乡村振兴规划、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发布。第二阶段:到2035年。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三阶段:到2050年。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为我们制定工作任务,寻找发展短板,开展项目实施提供了目标依据。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努力,加快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美丽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一是筑牢三大基石。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组织基石;不断发展与壮大新集体经济,夯实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物质基石;三是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不断构筑起带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群众基石。二是推动三大转型。加快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农人,传统农业向新乡村产业,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社区转型发展,建立起区域一体化的新乡村格局。三是建立三大支撑。构建“新农人+新乡村产业+新乡村社区”的新乡村发展的支撑。
新时代要有新时代的新乡村,发展未来新乡村,从空间,区域、功能及乡村发展形态上构建乡村新发展格局。一是打造特色小镇。将特色小镇办成服务“三农”发展的小镇。成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与增长极,乡村发展的龙头与中心,农民及其乡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综合体。二是创建乡村中心。将乡村中心办成服务“三农”发展的乡村中心。坚持特色化、区域化、文化化、景观化方向。创建乡村社区发展形态,承载优势村庄的转型升级,成为自然与人文资源及发展要素聚集的载体,社会民众体验乡村生活与消费乡村服务与产品的平台。三是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创新。特色产业集群化是区域发展的产业支撑。与特色村、镇发展相结合,通过跨界、跨业、跨区,实现各类元素融合,促进多元素的资源化配置,来实现产业创新与业态创新。四是培育新型产业农民。结合乡村产业创新与乡村新社区建设,大力发展“新农人”为主体的乡村产业农民群体。五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尊重各经营主体“责、权、利”的平等权利诉求与担当,通过建立分享机制,使各利益主体合理组建,共同发展,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础。
三、全面推进“五大”振兴
(一)产业振兴。必须明确,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抓手是,大力发展现代乡村特色产业。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放在农民就业创业与收入不断增长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于不断发掘农业与乡村多元功能价值,寻找与创新乡村新产业资源,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新新产品与乡村新服务。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收益可持续性增长的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人才振兴。必须明确,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抓手是大力发展“新农人”。 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程度,提升发展自我的能力。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创造条件,让愿意从事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各类人才,走进乡村,发展乡村与建设乡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构建起乡村发展、乡村建设、社会治理的综合性的人才体系。
(三)文化振兴。必须明确,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着力点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塑造乡村灵魂,培育乡村个性,培育起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建设者,推动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的结合,乡村文化与乡村风貌的结合,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化元素化与资源化,推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使优乡村进步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底座支撑。
(四)生态振兴。必须明确,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要求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培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创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实现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美好愿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与生态产品消费的需要。使乡村优美生态成为国家宏观美好生态的有力支撑。使优美生态成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底座。
(五)组织振兴。必须明确,推进组织振兴必须坚持党对农村的全面领导。建设“善治乡村”,发展数字乡村,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确保乡村治理有序有效,乡村社会安定和谐,充满活力。使党的领导成为乡村发展的基石。
四、重塑“六大”新乡村关系
重塑“六大”新乡村关系是建设未来新乡村,构建乡村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内容。总体要求是,顺应传统二元社会向一元化共同体社会发展转型的战略需要,重塑新型乡村关系形态。实现传统农村关系向新乡村关系的整体性发展。
(一)重塑新城乡关系。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抓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公共产品支撑体系,创建“共建、共享、共治”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城乡关系。
(二)重塑新工农关系。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供应链的空间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起产业融合、相互协调、互为市场、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
(三)重塑国民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关系。以创新乡村与农业新基础性地位为抓手,发挥农业与乡村生态、文化、市场、新型产业空间延展新基础性功能,建立乡村发展不断促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
(四)重塑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新关系。以回归主体功能,构建新型管理与服务边界为抓手,建立负面清单管市场,正面清单管政府,鼓励社会参与社会传播与社会监督的新关系。
(五)重塑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关系。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实现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水平的同步增长为抓手,建立同劳同酬,同劳同权,人人享有劳动权利,平等分享劳动成果,共同富裕的新关系。
(六)重塑乡村民众与乡村社区的关系。以法制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农村由家庭伦理为基础向现代社区法治基础转型,推动善治乡村建设,实现数字治理,建立文明富裕和谐的新乡村。
五、提升实现“三个全面”能力
(一)农民全面发展。以“新农人”培育引领农民全面发展为基本抓手,推进农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程度与水平的整体提高。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程度、健康水平、创造与就业水平、乡村建设能力与水平。
(二)农村全面进步。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引领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现代化。提升乡村服务与满足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力。创造物质条件,发展乡村精神文化资源,全面提升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与区域共同体发展能力。创建社会民众体验乡村生活、消费乡村产品与服务的乡村平台。
(三)农业全面升级。以农业强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乡村产业的产业、生产与经营三大体系。孵化、发展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乡村产业装备及其智能化。不断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传统农业向乡村产业,单一产业向集群化高质量方向发展,建立面向社会综合性乡村需求,推进多业态、多产业、多产品的创新,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乡村产业。
六、推进乡村发展“三大工程”建设
(一)发展市场主体。发展与创办的新乡村主体,要成为再组织农民、教育农民、服务农民,农民共同富裕的平台与载体,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乡村新型主体的创建需要与新乡村建设的综合性需要相结合、与新型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乡村农民组织化培育相结合、与乡村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相结合、与乡村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创新相结合。
(二)建设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建设要围绕建设未来新乡村来展开,适应未来区域发展资源配置的新要求,建设适应未来乡村民众生产、生活、生态需要的新道路、新网络、新安全、新资源、新治理。加快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创建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体系。创建数字治理新机制。推进由善治乡村到乡村善治的跨越。
(三)重构乡村新市场。提高构建乡村新市场的战略地位,推动传统销地市场向新型产地市场转型,结合新型产业与智能化支撑,重组产地与销地市场功能,实现分装、仓贮、配送与分销一体化。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创建乡村发展全要素市场。实现市场的智能化与信息网络化。创建时代化的供求统一的现代乡村市场。
七、建设全面开放的新乡村
(一)树立四个思维。跳出传统农业,树立创办现代乡村特色产业思维;跳出传统农民,树立大力培育现代“新农人”思维;跳出传统农村,树立发展未来新乡村思维;跳出行政区划,树立区域一体化共同体发展思维。建立起新乡村产业、新农人、新乡村社区与新区域共同支撑未来新发展的乡村发展格局。
(二)对接社会资源。一要对接社会资本。以现代新型集体经济作为主体对接社会资本,组建新型乡村经营综合经营实体。需要重新推动乡村公共资源的评估,发掘乡村多功能性价值,推进现有乡村资源创新,推动资源的产业化。以资源创新推动新乡村特色产业迎新。二要对接社会新资源。围绕建设未来新乡村乡村民众的需求,配置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促进乡村现代化。三要对接现代文明。推进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推动城乡区域文化互动与交流,推进乡村发展形态创新。
(三)对接大市场。一要推动产地与销地对接。创办现代新型乡村产地市场,实现供给与需求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二要推动供需对接。围绕农民生产与生活需求对接。创办特色乡村产业,提升乡村产品与服务水平,做到既养市民,又富农民。三要推动乡村产业供应链对接。在智能化大数据化时代,重新构建乡村供应链。实现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元素市场化交换。
八、大联合促大发展
(一)唤醒社会乡村新认知。乡村是农民的乡村,更是全社会的乡村。大力倡导“我的乡村,我振兴”。乡村的建设需要社会广泛参与。推动乡村发展,需要唤醒乡村公共价值,唤醒乡村当代价值,唤醒人们社会责任与道德实践。唤醒需要推动发现创新。创新的着力点在“创意与设计”。通过创意与设计未来乡村,创新乡村功能,提升乡村价值,使乡村功能创新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
(二)组织起来。一要抓乡村产业发展。通过乡村特色产业,组织起乡村新消费,以乡村消费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二要抓乡村服务创新。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传统农民转型到现代乡村社区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组织起社会供给。三要抓乡村支援志愿公益活动。对乡村发展的短板与弱势群的需要,组织现代乡村援助。四要抓乡村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组织。以供给侧创新,满足社会对乡村产品与乡村服务的新需求。
(三)项目带动联合。乡村发展的需求与供给组织,需要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需求,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建立项目联组织机制。联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具体的项目供给,服务乡村发展。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在项目基础上,实现项目的产品化与服务化。由面向委托机构向面向服务对象的转变。真正实现项目的有效实施。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雄安财富金桥智库专家
来源:雄安财富金桥智库
|